藏茶之文化 时间:2016-08-14 点击:2976次 藏茶之文化 藏茶是全发酵茶,属于最典型的黑茶,茶叶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,采用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,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。是少数民族中近五百万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。从古到今,按历史时期和各地风俗不同又称为大茶、乌茶、西番茶、黑茶、南路边茶、砖茶、条包茶、紧压茶、边茶等。 藏茶属我国特有的黑茶类,四川雅安开中国黑茶制造之先河,是中国黑茶之发源地,又是藏茶发祥之地。它始于唐、兴于宋、盛于明清,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。 一、历史文化 1.藏茶的历史渊源 有关藏茶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《宋史》上,但从西藏的其它典籍中考证,自西藏出现藏文字以来,茶就是经常出现的内容之一,西藏史记载的传说有两种。一说是唐代藏王松赞干布久病卧床。一天,藏王依窗休憩,忽见一只小鸟飞来,口衔一根嫩枝。藏王命宫役取来熬水,服下后,固疾竟不日而愈。藏王遂派人按此枝四处寻找,终于在汉区(今四川)找到了茶这种植物。另一说是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,曾带三件宝物:茶叶、丝绸、笔墨。自此,藏茶和中原文化逐渐与藏胞的饮食起居融合,形成了今天独特的藏文化。总之,藏茶的历史随着中原和西藏文化交流源远流长。 藏茶的发展在元朝统治西藏时期达到鼎盛。公元1206年,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率骑兵直指阿里,西藏归降。成吉思汗去世后,由其第三子窝阔台继位,窝阔台将甘肃、青海及原西夏属区封给他的二子阔端,阔端将藏茶引入蒙军的金戈铁马,将藏茶带到中亚、西亚乃至欧洲。直到今天,从中国运去的砖茶仍然是中西亚最为认可的正品“茶”。 所以,藏茶流传迄今,至少有上千年历史。因为藏茶成为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后,历代中央政府都以它作为控制西藏的“利刃”。这种区域封锁和交易专断性,使得这种千年古茶在汉区也变得异常珍贵。 2.茶马古道文化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,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,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,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,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,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,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。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,兴于唐宋,盛于明清,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。茶马古道分川藏、滇藏两路,连接川滇藏,延伸入不丹、锡金、尼泊尔、印度境内,直到西亚、西非红海海岸。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,它南起云南,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、四川,香格里拉进入西藏,直达拉萨。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、尼泊尔,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。 康藏属高寒地区,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,糌粑、奶类、酥油、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。在高寒地区,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,但没有蔬菜,糌粑又燥热,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,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,又防止燥热,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,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,但藏区不产茶。而在内地,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,但供不应求,而藏区和川、滇边地则产良马。于是,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“茶马互市”便应运而生。这样,藏区和川、滇边地出产的骡马、毛皮、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、布匹、盐和日用器皿等等,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,流动不息,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,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“茶马古道”。 二、政治文化 历代历朝都将藏茶作为替换战马和节制藏族同胞的锐器,曾一度使茶成为政治需要的砝码,到明代洪武年间最为严厉。新中国成立之后,少数民族地位提高,藏茶又成为连接民族友谊的桥梁。因为藏区在历史上货币杂乱,加之社会形态处于农奴节段,以物易物是交易主流,藏茶按条(竹篾长条,有10kg/条、5kg/条)比值论价交易,又因为藏茶贮存越久,价值越高,藏族同胞把条茶囤积起来,成为藏区的时尚,往往在物质馈乏、经济萧条年代将条茶当货币使用。 三、地域文化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发祥地,正所谓"扬子江心水,蒙山顶上茶"。 雅安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之一,这里人工栽培茶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。蒙顶名茶,因其品质优异,工艺精湛,被奉为贡茶。雅安充分发挥其优势,大力发展以蒙顶茶为代表的有机无公害名优绿茶,着力打造中国第一茶城。 雅安市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,东邻成都市,南界凉山州,西连甘孜州,北接阿坝州。有120公里的成雅高速公路与省会成都相连,到双流国际机场仅需50分钟。川藏、川滇国道和雅安至眉山、乐山公路贯穿境内,雅安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,是汉文化地区与民族文化地区结合过渡地带,是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。素有"川西咽喉"、"西藏门户"、"民族走廊"之称。 而世界屋脊高寒缺氧,强辐射,居民生活必须摄入高脂肪、高糖类食物以适应自然环境,藏茶成为调和和分解油腻、补充维生素的必需品。高海拔地区不产茶,所以要从汉区贩茶到高原,就形成了藏族生存的补给线(茶马古道、南路边茶),藏茶也称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。 四、人文文化 藏茶的中心产地从古自今都在四川雅安,雅安原为西康省省会,称雅州、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( 地理学上称“雨极” )。雅安境内的高山自古出名茶,传说2000多年前,有位叫吴理真的道士在蒙山收集野茶,种下七株仙茶,取甘露井水熬煮,创造了“茶”这个流芳百世的饮品。因此,雅安可以说是全世界“茶”的诞生地,是茶叶的鼻祖。到了唐宋时期,雅州出产的茶叶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南边陲运往西藏,形成初具规模的“南路边茶”。中央政府曾用茶来换取西藏的战马。这就是著名的“茶马互市”。雅安作为藏茶生产中心和茶马交易的集散地,集中了从四川泸州、宜宾、灌县、重庆等地和一部分云南的原料茶重新整合,规模空前壮大。运送藏茶入藏的马帮在古雅州集结时,最多达到三千壮丁,两千驮马。每年有15000匹以上甚至多达20000匹马在雅安成交。 雅安吸引资本的秘诀是其优良的投资环境。投资环境有软硬之分。雅安在硬环境上并无明显优势。降低地价、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已不再是吸引投资者的“灵丹妙药”——投资企业开始日益注重投资环境的综合优势,“重商、亲商氛围是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,是企业最好的投资软环境。“经营环境”、“人人都是投资环境”这些陌生而新颖的概念首次出现在雅安人日常工作生活中——对雅安来说,除了规划好能源、生态和区位等优势资源,更要懂得如何通过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吸引外商。雅安在为企业营造发展软环境的工作细节中不断彰显的人文魅力,已经使不远万里到此“安家”的企业家们视雅安为“娘家”,有好些企业家甚至放下手中的生意,邀请更多合作伙伴到雅投资办厂,担当雅安投资软环境的“形象大使”,“以商招商”效应不断显现。 五、功效文化 “宁可三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”这是自古西藏人民对藏茶的评价和珍爱,千百年来生产的藏茶保障着生活在高寒、缺氧、强辐射、高油脂食物的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同胞的健康。藏茶与众不同的高含量的多糖、茶黄素、茶红素、微量元素、纤维素等给人类将带来无限的康乐。 古代藏族对茶的医疗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深的。成书于14世纪的《汉藏史集》专门有一章,题名《甘露之海》,详细介绍了茶的种类及其不同的疗效,将传人藏区的茶按生长地理环境、施肥种类、烘制方法等的差异,分成十六种;对每种茶叶的特点、气味、颜色、口感、功用分别作了记载,认为各种茶分别适应治流诞、胆热、寒热、痴愚、胃病、血病、风病、魔病等症。在更早的《四部医典》中,也提到茶对于治病强身的功用。 1.绿色健康 在藏民族的饮食习惯中,喝上几碗酥油茶,一天当中就可以不再进食了,酥油与藏茶组合可以达到调节身体的营养平衡的效果。对生活在高海拔的藏民族来说,没有蔬菜、没有水果,唯一靠藏茶来摄取维生素。终日以牛肉、羊肉、奶制品、青稞等高热量食品,喝藏茶可以有助于消化,有调理胃肠、通便排毒和改善代谢功效。因此有“腥肉之食非茶不消,青稞之热非茶不解”、“宁可三日无米,不可一日无茶”的说法。 2.降血压、降血脂 藏茶中含有茶多酚,具有抗癌作用;内含适量的低氟,能保护和坚固牙齿;内含茶甘宁,能提高血管的韧性,使血管不易破裂;饮藏茶能降血脂,防止动脉硬化,有降血糖,控制血压的功能。 3.减肥消脂 藏茶含有大量的茶碱,对脂肪有着非常强的溶解性,就象溶解酥油一样,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堆积,达到减肥的效果。 4.抗辐射,抗突变、预防肿瘤发生及抗病毒功效。 5.消除疲劳调节睡眠。 6.全方位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,调节人体机能平衡。 六、工艺文化 1.生产工艺 藏茶是各种制茶中最为耗时、最为复杂的流程茶类,一般要经过和茶、顺茶、调茶、团茶、陈茶等五大工序和三十二道工艺,约六个月左右,依古法炮制出品,标准藏茶褐黑有光,具有红、浓、醇、陈四绝特色。 2.制作工艺 藏茶是中国砖茶的鼻祖,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,由于持续发酵的原因,极具收藏价值,是古茶类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种。它采摘于海拔1500米以上高山上,经过五大工序三十二道工艺精制而成的全发酵茶。 1).原料特点:其以生长期为6个月以上的成熟鲜茶叶为原料。 2).制造特点:、工序最为复杂的茶叶,其生产工序多达32道,原料进厂经粗加工后须陈化(存放)藏茶为深发酵(全发酵)茶。 3).内含物质:茶叶中内含的儿茶素、多酚、多糖、纤维素、植物色素、蛋白质、脂类、醇类、酮类、维生素、微量元素、有机酸等500多种物质,使之转化、异构、降解聚合耦联,生成其它商品茶无法比拟和缺乏的多糖、茶红素、茶黄素、纤维素、微量元素等。 4).稳定性好:藏茶通过长期陈化、发醇和特殊工艺制作后,具有十分稳定的色、味、气稳定效果,便于生产、运输和保存,有着存放数百年不变色、不变质、不变味、不变气的特性。 5).可调性强:其茶汁可以和多类食物和饮液混合食用,如多种中草药、谷物、奶乳、水果、植汁、盐、糖等。 6).适用性广: 饮用方法多样花,煎、煮、冲泡、提汁、干嚼均可;餐前、餐后,眠前、眠后,冷、热均可服用;男、女、老、少,健者、疾者均可服用。 七、特色文化 1.藏茶隔夜能喝,而且汤色更透红,茶味更纯和甘甜。一般熬制好后可在暖瓶中保用30个小时,在一般器皿中保用24个小时。 2.藏茶不会影响睡眠,茶中影响眨眼的物质是咖啡碱,咖啡碱在鲜茶叶中含量最高,而藏茶因其渥堆发酵期长,在纯化和物质络合过程中咖啡碱衰减较多,每100ml中含20ml(绿茶70ml),在藏茶的制作过程中,茶叶中丰富的茶氨酸,茶多糖等物质保存下来。茶氨酸具有镇静安神,保护脑神经细胞的作用,可对抗及协调咖啡碱引起的兴奋。所以,饮用藏茶并不影响睡眠,反而改善睡眠质量,可以预防失眠,神经衰弱等。 3.藏茶与绿茶:藏茶选料于高海拔的物种,其生命力较一般茶要顽强得多;藏茶采摘一芽五叶成熟茶,其内含物远比一般绿茶要丰富得多,如果把藏茶比作成熟果,那么绿茶则属于未成熟果,绿茶越品越淡,藏茶越品越浓;喝绿茶睡不好,喝藏茶睡得香;藏茶有浓烈的天然老茶香,有葡萄美酒般的汤色,以及一般饮料不可替代的口感。 三大饮料茶当先,喝茶有益无害,喝藏茶更上一层,特别是当您摄油腻过多,喝上一杯浓浓的藏茶,无庸置疑,您会舒服多了,所以藏茶是您休闲品饮、清热消暑的绿色饮料。 八、品质文化 藏茶越陈越好,藏茶外型多为砖型,紧压后易于保存,如果收藏的茶外形表面平整、紧实、洒面明显,色泽棕褐,无青霉、黑霉,内质香气纯正,属于优质藏茶。随着存放时间的加长,就会在缓慢的发酵过程中越发越透,越来越醇,陈香味更加醇厚,价值也越高。 九、审美文化 文化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,藏茶文化正是在满足藏人的认识需要、功利需要和审美需要的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。例如:对于常年以肉食和糌粑为主食的藏族来说,饮茶既可解腻顺食、满足生理之需,又可使人处于一种快怡舒畅的精神状态。这样,藏茶的确像是“天界享用的甘露,偶然滴落人间”,给藏族人带来美的享受。 藏茶几乎可以包容你喜欢的各种调味,藏茶能植根于藏族同胞的每日必须品中,其实已经是一种“生活茶”,他们也是按喜好不同或加奶、加糖、加盐、加酥油、加芝麻、加花生等,外国人喜欢加香料、加咖啡、加可可、加巧克力、加蜂蜜、加水果等,如果你试用其它茶类与藏茶同加一类调味试喝,一下就会明白藏茶的口感和她有容乃大的无限魅力。 (来源/据网络整理) 编辑:山水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问书堂文化交流:中国书法、国学传统、企业文化、人文修养。咨询电话:13378101296 |
CopyRight©2010 成都问书堂 http://www.wenshutang.com 版权所有
电话:13378101296 传真:028-87084976 | Email: 120108516@qq.com 地址: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南街50号A3栋509 蜀ICP备10200362号 在线咨询: 您是第 3131215 个访问本站的人 |